西湖区治出美丽水下新世界
西溪湿地整体水质已达Ⅱ类以上,透明度0.8米以上,与西湖的整体水质持平;城西的数条主干河道,如上埠河、沿山河等的水质,从Ⅳ类及以下提升到了Ⅱ类及以上……
杭州西湖区城管局在“五水共治”工作中,以实干当先,以科技引领,先后创新实施了“清水入城”“溪沟长制”等举措,在全省“五水共治”的蓝图上,写下了精彩的一笔。
水环境的好坏,“面子”在岸上,“里子”在水底。让我们换一个视觉角度,欣赏西湖区治水之美。
西溪湿地
东穆坞溪
如果现在来到城西天目山路旁的东穆坞溪,你一定会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:浅灰色的水泥坝横跨两岸,成为色彩的分界线。由西到东,流向西溪湿地的水变得清澈见底。
这便是西湖区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的“清水入城”工程。
“建立国家湿地公园之前,西溪湿地水体多为Ⅲ类水或Ⅳ类水。”杭州西湖区城管局高级工程师曾林慧说,2007年,杭州启动了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,但由于江水含沙量较高,导致水体透明度一直在0.3米左右徘徊。2016年,由杭州市“五水共治”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,以杭州西湖区城管局主导开展东穆坞溪“清水入城”应急工程的实施,通过采用“建闸+絮凝”工艺,降低引水入城的浊度,提升感观为西溪湿地提供优质配水水源;采用絮凝沉沙工艺,开展河道清淤工作。
这一应急工程经过紧密部署、规划、实施,在短短一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果。随着钱塘江“清水入城”工程启用,西溪湿地水体得到大大改善。“西溪湿地整体水质已达Ⅱ类以上,透明度0.8米以上,部分区域透明度达到1.2米至1.5米,与西湖的整体水质持平。”曾林慧说。
通过东穆坞溪“清水入城”应急工程的实施,杭州西湖区城管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,为今后的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借鉴,更为水环境整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。除了西溪湿地,“清水入城”工程还使城西的蒋村港河、余杭塘河、紫金港河、十字港等水域的水体都得到很大改善,并通过对河道沿岸整治与绿化,让这些河道成了市民眼中的一道风景。
水下河蚌
2017年,西湖区治水办又吹响了新一轮治水冲锋号:全面提升37条河道水质,在全区范围内剿灭劣Ⅴ类水体。曾林慧表示,“下一步我们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机制化,精细化的管护上,借助机制科技创新,狠抓落实,持续用劲,久久为功,让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,为重要窗口头雁风采中的西湖风景线增光添彩。”